記得上個星期,在這裡向大家推介過一套電影,名叫「緣滿情人節」。其實當時已經有一個念頭,就是想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食字」與「潮語」
忘記了打從何時開始,報張雜誌便興起了「食字」這個玩意,但凡同音字詞便會「借」過來用,只要場景適合、合符整體「結構」,便會不斷地使用。漸漸地,由「食字」開始,發展成以單一個字來表達整個詞語,巿民大眾亦慢慢地習慣了這些「溝通模式」,大家亦在日常生活中「無間斷」地使用。近年,更演化成為一種語言、一種文化,大家還替這個文化產物安上了一個富麗堂皇名字—「潮語」。
老實說,我並不反對大家用「潮語」,畢竟它確實有某種的方便,而且在好些情況下能夠表達得很貼切。但要是我在報紙或雜誌的文章上看著「升呢」、「瀨嘢」等字眼,我的確會有「O嘴」的反應。作為大眾傳播媒體,我們本身是有責任將正統的文字及最好的語言向讀者交代,而請容許我斗膽說一句,「食字」與「潮語」委實難登大雅之堂,我相信要陳述好一件事,我們恆常使用的語言已經遊刃有餘!
大家如果有留意,現今二十代至三十代(意即二十至三十歲左右的人),他們的中文水平和對文字的敏感度已經每況愈下,箇中的原因就是他們接觸了太多太多這類型的讀物,令他們對正統的文化或以書面語溝通力有不隸。大家不難發現這代人的書面語在結構上,表達能力上出現很大程度的缺陷,阻礙了他們日常的溝通,亦引起許多誤會,長此下來,我們社會的競爭力和文化只會不斷衰落。
不要搬出甚麼迎合觀眾口味,貼近觀眾水平的廢話來作「擋戰牌」,要是觀眾自己有這個能力分辨好與壞,他們老早就自己跑去製作了,犯不著相信我們這些稱之為「專業」的媒體製作人。身為一個負責任的傳播媒體,我們就肩負起向大眾傳播的責任,將最好的、最正確的、最真實的帶給每個「信任」我們的讀者和觀眾,這樣才是我們傳播媒體需要存在於社會的意義,因為我們可是要將一個社會裡最核心的財產—「文化」,留傳給我們的下一代的重要工具,這,可是一件容不下半點馬虎的事情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