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緣起
《唐山大地震》的誕生可以說是機緣巧合。幾年前該片原著《餘震》的作者張翎曾向馮小剛推薦這篇小說,令馮導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唐山市政府找到馮小剛,希望能由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影片,於是馮導立刻將兩件事情聯繫到一起,很快啟動了《唐山大地震》專案。唐山市政府也撥出幾千萬元的現金支持影片拍攝,其他人力物力上的投入更是不計其數。
關於主題
《唐山大地震》的劇本創作頗費周折,因為原作比較簡單,細節較少,而作為電影則要有豐富的人物和故事。一貫關注中國人情感經歷和變化的馮小剛決定該片主題是對情感的信念,而不是地震中的求生或簡單反映社會變化,因此親情和大愛成了《唐山大地震》的核心立足點,這也令這部回歸情感的電影成為真正的中國人的心靈史詩。
全新挑戰
作為華誼兄弟迄今為止單片投資最高的電影,《唐山大地震》面臨著很多全新的挑戰和探索。在現今中國拍攝完成這樣一部巨額投資、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及普遍情感的電影,無論在精神層面、製作技術層面還是市場開拓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關於群眾演員
除了故事本身,《唐山大地震》劇組上下一致表示最為感動的就是片中那些群眾演員。這些群眾演員全部來自唐山本地,大多有過家人在大地震中陣亡或倖存的經歷,因此對題材懷有很深的感情。據製片主任胡曉峰介紹,片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戲動用了2000多人,光部隊就1000多人,難民五六百人,工作人員也對達到了將近400多人。特別麻煩的是這些人要拍將近一個月,每個人的伙食不說,哪怕拍一天服裝也要做,而1976年的部隊服裝現在根本就沒有,因此就要找出樣品到加工廠訂做,最後找到八一廠。
關於攝影
曾兩次和馮導合作《集結號》及《非誠勿擾》的國內著名攝影師呂樂,此次再度擔綱攝影指導。雖然還是寫實風格,但要表現中國30多年來的巨變,尤其是重現舉世皆知的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對攝影工作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關於美術(佈景道具)
如何還原上世紀70年代的生活景觀是《唐山大地震》面對的又一難題,由於道具量非常大,導演要求嚴格,且各個道具間都欠缺此類道具,因此馮導自己出面在新聞發佈會上號召大家捐贈,劇組為此單獨成立了一個小組,通過跟華誼溝通,接到了很多資訊,進而把道具分類整理,最後成果非常可觀。
關於特效
對於《唐山大地震》這樣需要逼真特效輔助的大片,通常一個鏡頭需要電腦特技和實拍兩個部門的配合。而影片除傳統特效外還有大量模型特效。這些模型製作栩栩如生,不僅全部復原電影中唐山市當年景觀,而且連局部細節也都一絲不苟,包括拇指尖大小的洗臉盆、微微發暗的窗簾、好像剛剛浸過水的拖把等等。工程人員介紹,他們對整個建築群落的精雕細刻保證讓最挑剔的眼睛都無法分辨真偽,無論放眼望去錯落有致、連綿起伏的屋頂,還是牆面上明暗有致的水泥線,《唐山大地震》的模型製作都力求完美,連屋頂上的幾十萬片瓦片都是工人一塊一塊粘上去的!
關於化妝
除了地震中的特效場面,韓國團隊還負責全片的特效化妝,如何讓同一個演員表現30年以上的年齡跨度是另一大挑戰。
震撼世界的23秒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裏氏7.8級地震,這一震驚世界的大地震實際發生時間只有23秒,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達到25.5萬人。《唐山大地震》以史無前例的拍攝手段、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集體協作重現了這次地震,並將其放大為幾分鐘。關於這場戲前後有很多動人心魄的故事,尤其是兩個孩子被壓在石板下,母親徐帆要選擇其中一個救出,成為整部電影的靈魂核心。地震之後肩扛攝影機走過廢墟的戲也讓攝影呂樂印象深刻,而那場戲竟然純屬“即興發揮”。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